1398年朱元璋逝世,浙江出生一男婴,51年后为明朝续命200年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2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16
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

1398年,朱元璋逝世,但是他的功绩却永垂不朽。他为大明江山所做的贡献几乎无人能及,后代的皇帝均没有这位草根皇帝有胆识、有魄力。虽然后代的皇帝无法与朱元璋匹敌,但却有一位浙江出生的小男孩,于谦,为保护明朝呕心沥血。朱元璋于1398年6月24日驾崩,于谦于1398年5月13日出生,这像是命运的安排,一位治国奇才离世,而新的光明到来。

说到于谦,大家可能会想到那位相声演员,也就是郭德纲的搭档,他在相声中出名。而我今日所谈论的,是那位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于谦,是那位为大明王朝续命200年的于谦。那么,他是如何保全大明王朝这么久的?这位“两袖清风”的大人结果如何?

图丨影视剧中的朱元璋

有勇有谋,获代宗支持

1449年,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,率大军驻扎在我国边境。我军正在商量应对之策,这时宦官首领王振,提出让大明皇帝英宗率领军队亲自出征。王振此举只是想在皇帝面前展示他的才能,让皇帝更加信任罢了,但他并未考虑这么做会造成什么后果。

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打胜仗,就贸然让皇帝出战,可能会导致群龙无首,朝堂一片混乱。因此谦等忠臣极力劝阻,却也于事无补,而造成宦官当政这样局面的,正是朱元璋的一个决策。

当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削弱相权,废除了宰相。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处理,有时也会让自己亲近的太监做点事,这样一来,太监的权力就渐渐变大起来。英宗处理事务时没有主见,喜欢听自己身边人的意见。宦官王振跟了皇帝不少年,当年侍奉太子,也就是现在的英宗,因此二人关系非同一般。

图丨影视剧中的英宗

在英宗刚刚即位时,朝廷还有几个忠臣,并且有张太后坐镇,明朝治理得很安定和谐。后来他们年纪也大了,慢慢地,都离世了。所以形成了英宗掌权,宦官当政的局面。英宗皇帝只听从宦官的话,说是为士兵鼓舞士气,就率军亲征与蒙古族作战。

那时军队懒散,匆匆忙忙地才聚集起20万士兵。并放出假消息,我军有50万人,并且皇帝御驾亲征,以此来震慑蒙古族。但是王振一点作战策略都不会,他站在指挥台上,胡乱指挥,让士兵去送死,没过多久,蒙古军就冲进了边境,杀掉了王振,俘虏了英宗。士兵一看自家皇帝都被俘虏了,纷纷逃跑。这场我军惨败的战役,被称为土木堡之变。

图丨被捕

蒙古军没有杀掉英宗,而是想逼迫明朝,年年给他们进贡,做他们的附属国,就像他们曾经是大明朝的附属国一样。可朝堂上的变故,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。皇帝被俘,朝廷上一片混乱,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。这时,徐珵提议将首都迁到别处去。但是于谦十分生气地反驳道,你们忘记宋朝是怎么灭亡的了吗?宋朝迁都的后果犹在,怎能不顾前车之鉴?要是谁再提,就立即处斩!这样一说,那些想迁都的大臣也都闭嘴了。于谦举荐,让郕王朱祁钰即位,因为不能让朝堂混乱,给敌人可乘之机。就这样,郕王被推举为皇帝,他被称为明代宗。而被挟持的英宗,就被称为太上皇。

图丨影视剧中的明代宗

于谦与新上任的皇帝协商,调集士兵,击退蒙古族人。同时,安抚各地方,让他们坚守阵地,援军随后赶到,这样,蒙古军想要明朝混乱的计划就行不通了。朝堂上有很多人都知道,宦官王振已经在战场上被杀死了,那么那些王振那边的人也就不能留。许多大臣上奏,请求处死王振余党,郕王却迟迟没有回复。

于是就有大臣在朝堂上提出这件事情,而太监马顺极力反驳。郕王想退朝拖延此事,但是大臣们居然在朝堂之上打起来了,最后,太监马顺直接被打死。这下郕王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。于谦就站出来为群臣说话,并说出马顺干的坏事,声明群臣做法的正确性。他的说法让郕王信服,不仅没有让群臣被定罪,还成功劝说,让郕王处死那些王振的余党,群臣的怒火也被于谦平息了下来。

图丨明代宗朱祁钰

于谦扶持代宗上位后,进行改革,他裁去了大量的文官闲职,并且重新制定军规:只要是战士,就必须誓死保卫明朝,不允许有畏战、撤退的行为。在于谦的带领下,朝堂上与军队里的风气逐渐安定下来。于谦知道京城的军队都已经被王振带走了,所以现在各地防守很弱,他必须要加强防守,以防蒙古军打过来。

当时通州有大批粮草需要运到京城,但军队里又缺人。所以,他鼓动百姓运粮草,并给予适当的奖励。这样,百姓们都乐意干活,几天就将所有粮草全部运回。同时,他把所有的官兵聚集起来,随时准备战斗,并且大力造兵器、火药等。士兵们也提前发放了近半年的军饷,让士兵能好好吃饭,在打仗时也能精神百倍。

图丨整顿军风

蒙古族人越来越嚣张,他们要求明朝进行朝贡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喜欢在边境挑事,并索要金银,还假意要送回英宗。在一年后,也就是1449年10月,蒙古军借着归还英宗回到明朝的名义,进攻京城。明军当时已经聚集了二十余万士兵,驻扎在德胜门外等待敌军。首先,于谦派几小股人藏在附近,等敌军来就先从四面八方进攻,打击他们的士气。

大部队则由于谦亲自带领,他们决定誓死守护城门,城内的人已经收到指令,德胜门已被锁死。蒙古军刚开始就被打得找不着北,后来还看到德胜门前那么多士兵,想撤军请求主将谈判。但是明军自然不会上当,要是真议和早就将英宗带来了。

图丨瓦刺来犯

一场大战不可避免,10月13日,蒙古军大肆进攻,明军隐藏实力,引敌人进入明军神机营设计好的陷阱。一万多蒙古敌军追来,明军用火药狂炸,这一万多敌军全部死亡。蒙古军伤亡惨重,其中死去的还有瓦次部首领的弟弟,眼看着自己的兵越来越少,而明军越来越多,自知胜利无望,将英宗交出来,离开了京城。于谦这一战,保住了明朝的江山,为大明续命了200年,如果没有于谦,我想大明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灭亡了。而于谦的赤胆忠心也深受朱祁钰的信任,其实按理说朱祁钰根本不能够当皇帝,只是那时英宗被捕,被迫所致。于谦帮助朱祁钰上位,他也自然会重用于谦。

图丨于谦

于谦在打仗胜利后,开始管理明朝的军队。他派实力强的将领前往戍守边疆,在军队里又实行屯田制,即在战争的时候打仗,没仗打就种田,这样可以让士兵的利用率更高。他思考周全,调动灵活,也更让代宗重视。

但是地位高了肯定容易遭人嫉妒。那些心胸狭隘的大臣,想尽办法去诬陷他,有的甚至聚集在一起,弹劾他,说他的那些功劳是虚报的,他的管理是僭越职权,有专政倾向。如果没有代宗的完全信任,他可能早已经枉死在那些大臣手里了。那么于谦究竟是怎么变成有勇有谋,才华出众的人的呢?

图丨才华出众

梦文天祥,有远大的志向

文天祥是宋朝的忠臣,为大宋江山尽心尽力,尽管最后没能留住宋朝,但他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情怀,被世人铭记。

1938年这一年朱元璋逝世,不久后于谦就在浙江出生了,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。在于谦出生的前一天,于谦的父亲梦到了文天祥,这很可能意味着于谦将来也会是一位忠臣,并且文天祥这样的情怀,也会在于谦身上体现。而历史也证明了,于谦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忠义之士,他在51年之后,打败了蒙古军,拯救了处于危难之际的明朝。

图丨文天祥

自从于谦出生,一家人就十分崇拜文天祥。虽然那个梦不知是否是真的暗示,但于谦的确很仰慕文天祥,因为他想为国作出贡献,哪怕献出生命。于谦家世代为官,最早任官的于家人可是从唐朝开始,所以于谦也不例外。于谦父亲的才学都被于谦吸收,而他的勇猛则来源于文天祥。

他二十多岁就考中了进士,刚开始做官时仅仅是个监察御史。后来,汉王谋反,他跟随明宣宗去平定叛乱。在汉王被俘时,于谦指出他的所有罪行,并且严厉痛斥,不给汉王解释的机会,让汉王不敢抬头。明宣宗欣赏他的口才,被升职为江西巡按,不久又因为治理有功,被升职为兵部右侍郎,还有河南、山西巡抚。

图丨于谦

他一到河南和山西就开始整治,实行修水渠、收私地等措施,帮助百姓获得更好的生活,这样一来,百姓均爱戴他,感激他的恩情。不仅仅在他的志向上,他的品格也是值得肯定的。英宗第一次在位时期,宦官王振掌权,许多官员为了亲近皇帝,他们争着贿赂王振,经常买些礼物,送给王振,以求王振能在皇帝面前多美言, 王振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。但是于谦就与众不同,他前往京城向皇帝述职,什么都不带,引得王振十分不满。于谦曾告诉身边大臣,别人的袖子里可能有金银,但我的袖子里只有清风。

图丨两袖清风

王振想要报复于谦,让其他人长长记性,于是借机陷害于谦。说于谦只任用自己身边的、亲近的人。英宗只相信王振的话,一听说于谦的为人,就派人将他抓起来,立刻斩首。山西、河南的百姓一听自己的大恩人要被处死了,争着寻找王振贪污的证据,上报朝廷。王振一看形势不对,这事要是传到皇帝耳朵里,他的位置就不保。于是他就称自己抓错了人,释放了于谦。

但是王振还是想惩罚于谦,就让英宗贬他做大理寺少卿。可是山西的民众想要留下于谦,就去找山西属地的藩王,藩王去找皇帝求情,于谦又恢复了巡抚的位置。于谦从来不会用皇帝赏赐的那些东西,而是把它们都放置在一间房里,好好保存着。于谦再尽力也改变不了这样的结局,因为大明王朝的走向,最终是靠皇帝决定的。

军队

英宗复位,忠臣遭处死

打败蒙古军后,英宗回来了,朱祁钰必须采取措施才能保住自己的皇位,于是他把英宗软禁了起来。他很害怕英宗联合其他人来抢夺皇位,所以也不让任何人来看望英宗。每天英宗只能待在房间里,有个小口子供英宗的饭菜。

可是没想到,英宗千方百计想要逃出去,重新夺政,于是他给了太监一把金刀行刺朱祁钰。不过后来被朱祁钰发现了,直接凌迟处理,给所有人提了个醒。朱祁钰可以控制别人不抢夺他的皇位,自己的身体却控制不了,他登上皇位没过多久就病了,这也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。英宗联系了石亨、徐珵等大将,进行夺门之变,帮助自己恢复皇位。

图丨英宗朱祁镇

英宗重新上位后,一直被几个大臣控制着,他没有自己的想法。那些奸臣小人趁机弹劾于谦,一个个都想置他于死地。英宗喜欢听信谗言,一听说这些情况就将于谦捕入狱,随后斩首。就这样,拯救明朝的大功臣被斩首,百姓得知,纷纷哭泣为其伸冤;一些士兵也不惧军罚,仍然为于谦祭奠。英宗知道于谦不慕名利,所有的财宝全部保存起来,自己穿布衣,吃素食。并且查出那些罪行并不属实,悔不当初,于是惩罚了那些卑鄙之人。宪宗即位后,为于谦正名,让于谦的灵魂能够安息。

图丨名留青史

结语

无论哪个朝代,忠臣都不会有好结果,反而是那些陷害、污蔑忠臣的卑鄙小人,享受了无尽的荣华富贵。但是既然是做坏事,总有一天是会被发现的。历史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,即使我们身处黑暗之中,光明也一定会到来。于谦是为大义而死,他会被人仰慕,而那些只为自己、抹黑别人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,最终只会遭人唾弃,不会有好结果。我们只有站在正道上,才能越走越远。看于谦,他的所作所为,只为明朝安稳,只为百姓幸福,这是作为一个大臣应当做的。

图丨于谦

如今,我们的官员,也应当如此,为人民服务,为国家奉献。历史既有教训,也有经验,它教训了那个时代的人,却把经验留给了我们。



Powered by 风暴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